江山文学网-最新三级电影-免费三级片网站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唱词禁草(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实力写手】唱词禁草(散文) ——唱词禁草


作者:杨敏 布衣,13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发表时间:2024-04-30 19:04:52
摘要:温州鼓词流行于浙南地区的民间说唱节目,改革开放前生产大队经常举行唱词来禁止村民割草,日复一日,年过一年,改革开放以后,集体经济被市场经济所代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唱词的习俗还在,禁草却永远不在了,那些儿时劳动的快乐感再也找不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心底里那份淡淡的美好回忆。

温州鼓词流行于浙南地区,是一种唱腔押韵的民间说唱节目,也是农闲季节乡村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之一。现在的温州古词大都以一种祭祀仪式在庙宇中演唱,连唱几昼夜。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经常出现以禁止割草为目的的温州鼓词演唱,让人记忆犹新。
   曾经记得那是1973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天色逐渐灰暗,乡村的一天渐渐落下了帷幕,月亮还未爬上云层,天空中只有稀疏的星星在闪烁,它们仿佛是这无边黑暗中的点点明灯,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田地里,偶尔传来蛙声。这些声音虽然微弱,但在这宁静的夜晚却显得格外清晰。它们仿佛是田野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语言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这些蛙声与微风中的树叶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乡村交响乐,为这个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
   听说今天晚上有唱温州鼓词,我便早早地吃了晚餐,走出中仓门台,经过“三退桥”,直奔门前岸“老七间”,“老七间”是一座清末民初的建筑。那时候没有电灯,只见上间的正屋栋梁下挂着一盏“煤气灯”,通常这种灯只有在红白喜事或者演戏杂技时才能看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间正屋西边放置着一张宽大的八仙桌,桌上摆放着一张琴凳,琴凳上放着一把牛筋琴,琴的木质外壳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琴弦紧绷,仿佛在等待着被弹奏的那一刻,琴的旁边有一个扁鼓,鼓面平整光滑,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质,琴的上面还有一副檀板,琴凳后面是一张高高的竹交椅,它就是演唱者的宝座,等待着主人的到来。
   上间正屋和两边厢房以及正屋外面的蛎灰晒谷厂很快就坐满了人,阿公、阿婆、叔叔、伯伯们都是各自带着长凳陆续走来的,他们彼此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按照规矩我们小孩子是没有位置坐的,所以有些小朋友就挤在水车下面,背靠着窗户木板,我来的有点迟,已经没有位置了,只好躲在宽大的八仙桌下面。
   今年唱词禁草请来的是著名的温州鼓词大师“瞙瞠永”,“瞙瞠永”原名章锦永,钱库章均垟村人,生下来就是瞙瞠。解放初期他父亲为了给他寻找一条生活的出路,就让他拜住在宜山的瑞安鼓词名师高美卿为师,学习温州鼓词。章锦永虽然眼睛瞙瞠,但是记忆力强,演唱的声音条件也比较好,由于勤学苦练,没过几年就成为了高美卿的得意门生和温州地区的一代鼓词名师,红遍瓯江南北,特别是江南垟周边乡村,几乎无人不知绰号“瞙瞠永”
   1961年,章锦永参加省曲艺大赛,获的第二名,章锦永坚持为人民唱好温州鼓词的事迹在浙江省曲艺调演大会上作了介绍,省内有关报刊和《文汇报》也专题报道他的演唱技艺和先进事迹。1972年退休回家居住的苏渊雷教授听了章锦永唱的《秋江》后,赞叹不已,挥笔写了一首七绝诗送给章锦永:“绣口锦心赛白乙,江山如画付评章。明灯一曲春宵永,唱彻秋江断尽肠。”诗中嵌着“章锦永唱秋江”六个字。
   由于“瞙瞠永”名气很大,请他演唱时,举办方每餐必须有肉吃,有酒喝,而且还有2-3名村干部陪同。因为我父亲是生产大队的干部,所以就把他安排住在我家。章大师身材高大,胖胖的,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他的嗅觉非常灵敏,总是能用筷子夹住肉丸和排骨塞入嘴中,三天里,我虽然是天天闻着肉香味,却没有吃过一点的荤味,每次看见章大师吃饭时,我的眼睛都是睁的大大的,直流口水。
   在温州古词演唱正式开始前,大队长首先代表生产大队欢迎张大师的到来,接着宣布了此次演唱活动的目的--禁止割草,由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只能靠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参加分红来养家糊口,生产大队有专人负责养牛,养牛的目的是提高农田耕种等生产效率,夏收夏种以后,田草资源逐渐减少,为了确保耕牛的温饱,防止村民割草喂猪,所以生产大队经常会举办唱词来宣布禁止割草,以扩大禁止割草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终于,演唱者章大师开始调试牛筋琴了,只听得那悠扬的琴声渐渐响起,琴声如泉水般流淌,扁鼓的节奏明快而有力,檀板的敲击声清脆悦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妙的音乐历史画卷。
   副本就是唱《秋江》,《秋江》又名《陈姑赶潘》,说的是南宋时期,自幼订下婚约的潘必正、陈娇莲因潘父的早逝和金兵南侵而两家离散,音信隔绝。十余年后,陈因战乱与母失散,只好到金陵城外小庵堂出家,法名妙常。此时已是一介布衣书生的潘必正赴临安赶考,却因病误场未被录取。惭愧的心情使潘必正不愿踏上归途,寄居在了由其姑母主持的庵堂中,潘、陈二人由此得以相见,与尼姑陈妙常日久生情,被姑姑发现,姑姑于是逼着潘必正进京赶考离开庙堂。潘必正被赶走后,陈妙常独自追赶至秋江河边,潘必正先乘二娃子的船赶赴临安去了,陈妙常遇一老汉驾舟追赶,终于在临安府路上追上了心上人潘必正。章大师用自己优美的琴声,流利的唱腔把潘公子、小尼姑以及老船工三个角色演唱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特别是他的哭叹声表演的淋漓尽致,仿佛是一泓秋江之水的人生舞台。
   副本的演唱赢得了大家热烈的鼓掌声,我虽听不懂其中的内容,但小尼姑那婉转的哭声引起了我内心的震撼和共鸣;而那老船工可爱的调侃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心田,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暖。
   趁着中场休息的时间,我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来到打谷场的角落,这里有卖西瓜、奅膨(薜荔冻)等,卖西瓜的是一位杨家姑姑。这位杨姓姑姑是独生女,她的爸爸听说参加过瓯剧团(温州乱弹),他的二伯是一个瓯剧团著名的丑角,据说鼻涕可以拉出一米多长。姑姑长大后嫁给了同村一庞姓伯伯,我从小就知道那位姑姑和她的父亲都会“做日子”,所谓“做日子”就是江南垟民间专门为红白喜事做吹、打、唱的鼓乐班(也称什锦班、乱弹班),他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吹打弹唱的气氛的确非常的热闹。
   改革开放前是不允许一般的人开店做生意的,除非是参加部队致残或者身体疾病不能劳动的特殊人群才能开店,我们整个村只有3个人可以开店,姑姑因为有严重的心脏病才允许她买卖水果和部分生活用品。那时候很难吃到西瓜,一般只有“七月七”的时候外婆会送西瓜、“烘烧”和巧食等,我六岁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了,从此就没有人送了,只有偶尔吃到爷爷送的一块西瓜,奅膨虽然有放上薄荷汁和白糖,但总不能与西瓜的天然香甜口味相比。
   我悄悄地走上前,从那天破几个洞的“劳动布”裤兜里摸出五分钱,递给姑姑,轻声地说:“姑姑,我只有五分钱,可以切一块西瓜吗?”
   姑姑抬起头看着我,笑着说:“当然可以”
   只见姑姑用那专用的长长的不锈钢水果刀从盖着纱巾的西瓜中切出一大块西瓜,称也没有称,然后就递给我说:“娒,这一块给你”,我用自己那稚嫩的小手接住西瓜,知道这一大块西瓜绝对不止五分钱,禁不住心里一阵感动。
   那时候的西瓜全是用有机肥料的,而且没有杀虫剂,略带粉红色的西瓜嵌着黑色的西瓜籽,咬一口吞下去,香甜的汁顺着食道流入胃腔中,胸口好像感到一股清凉的蜜水流入,一刹那,那块西瓜就被我狼吞虎咽地消化了。
   大约过了一刻钟,鼓词正本《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开始了,这些历史的唱本我们小孩子不懂,我们只对英雄的神话内容感兴趣,没有听几分钟,我就闭上眼睛,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牛筋琴声中了。
   一阵睡意过去,突然发现有人拽着我的耳朵,猛然睁开眼睛,原来是父亲,只见他严肃地对着我说:“你这小屁孩,竟然一个人躲在这里听词,赶紧起来回家睡觉去,明天还要上学的!”
   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我赶紧爬了起来,穿过拥挤的人群,回到不远的家中,那一晚的睡梦依稀闪现出章大师那精彩的鼓词演唱。这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现场聆听温州鼓词,一个永远难以忘记的往事。
   三天的演唱终于结束了,人们依然正常地耕种,艰难地生活着,而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是快乐的,因为从此开始我们不用背着背篓去割猪草了。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参加分红来养家糊口。每干一天工资就是三四毛钱,一个好劳力一年365天不休息,总收入也没有超过150块钱。劳力少的,孩子们多的一年下来还得倒欠生产队的口粮款。所以,养猪是唯一的一项没有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家庭副业,也是修房盖屋、娶媳妇的唯一收入途径。
   割猪草是男孩子们的专利,也是那个年代孩童们都有过的经历。下午放学后,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在瓮里喝上半瓢凉水,然后,挎起背篓或者拎上篮子,拿上小锄或者镰刀,又蹦又跳的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村庄田野周边割猪草。
   盛夏初秋,马齿菜、猪耳朵片子(车前草)、野苋菜、蛤蟆草(狗尾巴草)、蒲公英、黑丑(喇叭花)、猪毛菜等野草比比皆是,茂密旺盛,青莹莹、绿油油,有的肥厚茁壮,有的青翠鲜嫩,都是猪的好食草,不一会就能满载而归。
   唱词禁草以后,我们这些小孩子放学后也不需要去割草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玩,比如砸纸泡、滚铁环、跳橡皮筋等等。为了养活家里的猪,妈妈只能去自己家的菜园地、自留地里摘番薯藤和烂菜叶来喂猪,有时候也会去河里捞水荷花来填充饲料。
   不知不觉就到了秋收的季节。秋收是大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份厚礼。在这个季节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收获时刻,他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割晚稻、摘果实,牛儿也吃足了草料,在田里使劲地耕作,我们孩子们又可以重新背着背篓去田塍上割草,在田地里挖泥鳅黄鳝,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满足的笑容。
   日复一日,年过一年,改革开放以后,集体经济被市场经济所代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唱词的习俗还在,禁草却永远不在了,那些儿时劳动的快乐感再也找不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心底里那份淡淡的美好回忆。

共 38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亦为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内含丰富;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温州鼓词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文章娓娓道来,讲述乡村唱词禁草,请来了温州著名的鼓词大师“瞙瞠永”,从而拉开序幕。文章让我们领略了一次民间民俗的伟大与荣耀,以及唱词的新衰过往。可随着时代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唱词禁草就这样永远的消失在了鼓词唱腔里,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4-30 19:05:15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