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最新三级电影-免费三级片网站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淳化饸饹(随笔)

编辑推荐 【齐鲁】淳化饸饹(随笔)


作者:罗婷 秀才,121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2发表时间:2023-10-19 13:57:17
摘要:劲道的荞面饸饹,热乎乎的辣子汤,伴着绝配蒜蓉和凉菜,温暖了一代又一代淳化人。如今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而且已经走出淳化,走向全国,成为更多人舌尖上的美味。

我生活和居住的城市,是被誉为“碳水之都”的西安。在这里,除了各种面条,肉夹馍,包子,羊肉泡馍,水盆等包括面食的饭以外,还有着好几种荞面饸饹。比如,渭南的南七饸饹,有素哨子的,羊血饸饹的,肉哨子的等,但是饸饹比较细,颜色比较黄,口感也一般,但是好像比较符合西安人的口味,生意还不错。还有蓝田饸饹,这个也被叫做荞面饸饹,我老觉得不是荞面做的,好像是高粱面,因为颜色有些发黑红。他们主打芥末凉拌饸饹,也有浇汤的,不过是清汤一碗,里面放点豆腐,撒点葱花香菜,味道有些寡淡。他们还有那种干饸饹,在一个大簸箕里放着一大堆,根据顾客需要,称相应的斤两。回来吃的时候,用开水泡几分钟就可以吃了。还有延安那边的羊肉饸饹,饸饹一般,羊肉汤上面会放上几块羊肉,感觉味道一般。再就是来自我家乡淳化的荞面饸饹。提起淳化饸饹,我可有说不完的话了。
   我的故乡---淳化,位于渭北旱塬,是个山区县,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适合避暑。水果,庄稼也因为这种气候的缘故,甜度大,口感好。这里很早就有种植荞麦的历史。荞麦适合春播和秋播,春季播种主要是在每年的2-5月份,北方种植荞麦一般在3-5月份,南方种植养麦在每年的2-4月份,秋季播种在每年的7-8月份,通常荞麦从播种到成熟要70-80天左右,主要在秋季收获,具体的采收时间还是要根据播种的时间来定。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每年深秋,这片土地便呈现一块块几百甚至上千亩的雪白,疑似白云飘落,幻如仙女铺素,那是盛开的荞麦花。当百花凋谢叶飘零时,唯有荞麦花开白如雪。荞麦花对高温比较敏感,一般要避开高温。深秋时节,其它植物的花不仅凋谢,而且叶子也慢慢地落下,唯独荞麦花在盛开。荞麦花有白色和粉色的。在荞麦的盛花期,一片几十亩地的荞麦,远远看去,似花海。荞麦花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凋而不零,枯而不落。授粉结实之后,大量的花依旧留在枝端,待脱粒时,农人不仅收获荞麦籽粒,还能收获干枯的荞麦花。家乡是一个贫困的地方,靠天吃饭。对于荞麦,农民一般是不会种它的,因为荞麦是一种低产作物,亩产三四百斤。虽然产量低,但是它比其它粮食贵,所以有的人也种荞麦。还有好多年连着种麦子,土地疲了,需要换一下作物,于是选择种荞麦。遇到干旱、冰雹灾害,谷子、玉米、高粱一些作物枯死,这时,如果再去补种这些作物,已晚了节气。不违农时,就是种植荞麦。农谚中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之说。荞麦生长期比较短,播种下去,几天就发芽,很快就开花,且花期比较长。一般情况下,三个月就能成熟。为此,不少农民把荞麦当作重要的“救济”作物。在灾荒之年,每当看到盛开的荞麦花,心情少了一些沉重,多了一些喜悦和希望。荞麦的叶是绿的,茎是红的,花是白的,而结出的籽粒,却是黑的,那种黑是一种让人不太愉悦的颜色。但在碾轧之后,去除了这层黑色的皮,可食用的那部分,依旧是白色,和荞麦花一个颜色。荞麦是故乡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物,荞麦别名乌麦,起源于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极广,主要有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几个品种。荞麦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发育快。也是上天的眷顾,才让这荞麦在贫瘠土壤而生,晚秋始花,凉风而熟,使得这纯洁如玉,烂漫无暇的荞麦,陌上千年盛开,陌下流水人家。
   “五谷”中的粟、黍、麦、稻,都是风媒花,一阵轻风吹过,伟大的生命之旅就进到了合成阶段。荞麦不同,它是虫媒花,非得蜜蜂介入不可。荞麦成熟于秋末冬初,割荞麦那几天,大地霜白如雪,人走在地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哈一口冒出腾腾白气。荞面是故乡的传统食材,是粗粮也是细粮,在以前并不是一种特别好吃的面食,但是由于其有多种做法,又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现在已经和成为面食三绝之一。荞麦经过加工制成荞麦面,可以加工成面条,压饸饹,碗坨等,可以热吃,也可以凉吃。因其是无糖食品,因而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美味佳肴。另外,荞麦全身都是宝。去完面粉的荞麦皮,是做忱头的好材料,如今虽然有各种乳胶枕啊,药枕啊,荞麦皮枕头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便宜又实惠。
   “淳化荞面饸饹”早已经是一张名片。走在淳化县城的街道上,一街两巷全是大小不一的饸饹店。每年逢年过节的时候,大部分店是不关门歇业的。许多外地回来的游子,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一个心仪的店,先吃几碗饸饹再做别的事。而且吃完还会对比,哪家的更好吃,哪家的卫生更好,哪家的服务态度更好,甚至是走的时候,再吃上几碗。搞得回去一趟,肚子里全是荞面饸饹。这些年,很多外地人也慢慢地知道了淳化。慕名开车去吃饸饹,走的时候再带点干饸饹(不带汤的熟饸饹,拌了熟油,不会团到一起),还有辣子头,回去后自己烧点汤,再加点豆腐丁,胡萝卜丁,香菜,还能再吃一顿。
   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很好奇,这淳化饸饹到底有啥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念念不忘?那你听我细细说来。淳化饸饹首先用的是正宗的荞面。真正的荞面是浅褐色的。不过荞面和麦面一般是三七分成,纯粹用荞面的饸饹不劲道。另外,和面方式不同。和面的水温要七八十度。里面要加碱面,这都是有比例的。然后要看和面人的技术和力气。面和的太硬了,不好压。太软了,面条不长。所以要刚刚合适。这些年,慢慢地有些饸饹店里是机器和面了。以前很多年都是人和面,所以要求很高。我们那边的红白喜事,早上的一顿饸饹非常重要。主家这一顿饸饹成功了,事基本就获得了好评。至于下午的那顿菜,都是次要的。如果饸饹不成条,汤也烧的不好,那么就会骂声一片。主人也在人前面抬不起头了。
   面和好了,接下来就是压饸饹了。过去的很多年,老家红白喜事的时候,院子里会放一个特大的铁锅,里面烧一锅开水。锅沿上架一个很大的木头饸饹床子。旁边放一个桌子,安排一个妇女给床子里填面,另外一个妇女等饸饹熟了往出捞。然后放到附近的另外一个大盆凉水里过一遍,然后才盛到碗里去浇汤。如果饸饹绰绰有余,暂时吃不完,她就会先捞出来晾在盘子里。另外会安排两个小伙子。一边一个人负责压饸饹,一个人在床子前面负责按住床子的头,让它不要翘起来。有点像跷跷板。另外一个负责压饸饹。因为需求量大,而且的确是个力气活。小伙子光凭胳膊压太累了,于是他们就轮流坐在床子上压。你如果站在锅边看,简直就是配合默契的一场戏:小伙子边说笑,边用力,细长的饸饹面就从床子下面被挤压出来。旁边的妇女用长筷子不断地搅动,省得面团在一起。有时候人多,要的急,眼看着饸饹从这边才下去,在锅里煮了一下,又从那边被捞了出来。所以,过事饸饹不敢吃太多,容易闹肚子,因为很有可能没熟透。当然,现在有了更多更简便的饸饹床子,有那种不锈钢的小巧玲珑的,可以在煤气灶上用的;也有手动的,一两个人用的特小床子;还有电动的,每个都带了三四个底,面条宽窄粗细可以自己选择。
   饸饹好吃,面很重要。汤也重要,甚至更重要。所以,我来介绍一下汤的做法。一般人家里做的话,都会准备豆腐丁,胡萝卜丁,黄花菜丁,葱花,香菜,辣子面。锅中把油烧热,然后关火。等到油温降下来一点,再倒辣子面,不停地搅拌,让辣子面和油完全融合。再倒入豆腐丁,胡萝卜丁,黄花菜丁,继续搅拌。直到均匀,加调料:盐,五香粉。然后加水。烧开后,再根据口味调节调料,吃前加入葱花和香菜末。有条件的人家可以给汤锅里加入鸡肉或者排骨,增加香味。也可以用猪油,羊油等。所以汤分为清油汤,羊肉汤。过事的做法和这个不一样。他们会请技术过硬的师傅专门来做。先是根据客人多少,准备几十斤辣子面,几十斤菜籽油,多少辣子,多少油,都是有比例的。因为一大早就要吃,师傅半夜就得起来炒辣子。有经验的师傅,先把油烧热,然后冷却,然后试探性地放入一点辣子面看锅里的变化。直到油温合适了,才把辣子面全倒进去,不断搅拌。炒好的成功的辣子既不能烧过了,闻起来一股焦糊味,颜色也不好看。也不能油温过低,辣子没熟,吃得人涕泪横流,甚至骂声不绝。好的辣子汤是看着一层红油,吃起来一点都不辣,口里只有香。“煎,稀,汪”是它的特点。
   我的母亲生前,有很多年,都是免费替街坊邻居或者亲戚干这个活的。经常凌晨三点左右起来,摸黑去主家。花几个小时炒辣子。如果这次成功了,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她就开心得跟个孩子似的,似乎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但凡有一丁点不好,她就会自责好久。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我哥不让她参与这个事情了,她才休息下来。另外,后来服务队的兴起,也把许多人解脱了出来。主家只要掏钱,炒辣子,烧汤,压饸饹,都有专职人员负责了,省去了好多麻烦。
   还有几大锅的汤。大部分是用肉汤或者排骨汤,也有人是白开水烧汤,然后给里面放几大块肥肉,或者一两只鸡。随着锅底下不断加热,香味被熬了出来。把辣子放到汤里,再加上适量的调料。旁边有几个大盆,里面放满了豆腐丁,胡萝卜丁,香菜,葱花。饸饹捞到碗里后,浇汤的人先舀上几勺汤,然后分别放上豆腐丁,胡萝卜丁,香菜,葱花。这样,一碗碗香喷喷颜色诱人,香味诱人的饸饹就上桌了。蒜泥是饸饹的绝配。几乎每个桌子上,都会放着四样凉菜:凉拌豆芽,胡萝卜丝,咸菜等,根据各家情况和喜好不同,但是蒜泥是必不可少的。吃每碗饸饹之前,先放一勺子蒜泥,那才是正式吃饭的开始。大部分人都能一口气吃三碗,小伙子可以吃五六碗,甚至六七碗呢。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每个人只占一个固定的碗,其它的饸饹要挑到自己这个碗了,那些汤是要倒进锅里重复使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卫生条件的要求提高,这些汤也就倒掉了。于是每碗汤都是新鲜的,干净的。
   提起吃饸饹,我们村子里还有一个段子,像是笑话,但是听着又有些心酸。我三爷的院子跟我们隔了几家。他人非常好,过去是个知识分子,教书先生。文革期间,曾经被打成“四类分子”,备受折磨。在村里,他辈分高,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叫他爷。经常有年轻的小伙子和媳妇们,见了他就开玩笑说:“三爷,啥时候吃你饸饹啊?”言下之意,就是“你啥时候死啊?”因为只有人去世了,主家才会用饸饹招待亲戚邻居。刚开始,三爷也不生气,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问,他也烦了,估计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惧怕死亡了。所以三爷后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很不开心。每次都会气呼呼地说:“你这个娃么,想吃饸饹不会自己去买的吃,为啥非要等着吃我的饸饹呢?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彼此也都哈哈一笑了之,谁也不会真生气。这段对话成为我们村子人传了很久的一个事情。如今,三爷去世已经很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还有这段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过去,村子里过红白喜事的时候,要去“请知客”-----就是请街坊邻居,平时关系近的帮忙。尤其是白事,埋葬人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借桌子,板凳,茶盘,茶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兴起了专业的“服务队”。包括搭棚,压饸饹,做菜,甚至拆棚等等,都不用自己操心。馒头可以买,不用自己蒸了。主家只要掏钱,啥事都不用操心了。甚至更省事的:在县城或者镇上的饭店里包席。根据客人人数多少,包多少桌,吃完抹嘴走人,更省心了。
   这些年,为了拉动经济,在“渭北风情园”还举办过很多次“饸饹节”。活动期间,客人络绎不绝。许多店家使出浑身解数,把大招都用了出来,甚至还邀请很多地方名人为淳化饸饹代言。无论如何,淳化饸饹还是比原来名气大了很多。
   让饸饹走出淳化,走向全国,去满足很多在外的淳化游子的味蕾,一直是淳化人的梦想。可是,汤汤水水的饸饹,确实不好携带。不过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几年前,一个地道的淳化八零后小伙子,终于帮助所有淳化人圆了这个梦。他创造的“荞乡遇”在西安已经有好多分店。而且类似于方便面的“荞面饸饹”终于走出淳化,走向全国各地。每盒有四小盒的,六小盒的,还有八小盒的。每盒里面,除了有可以速煮的饸饹,还有调料包,蔬菜包,蒜蓉包。无论身在何处,开水锅里把饸饹煮一下,所有调料用开水烫一下,一碗基本是原汁原味的饸饹就热腾腾的出炉了。虽然没有店里的好吃,但是偶尔也能解解馋,抚慰一下思乡的游子的心情。
   淳化荞面饸饹,永远是淳化人的骄傲,是身处各地的游子们记忆中永远的美味!也即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食客,粉丝,让更多的人爱上淳化饸饹,让饸饹成为他们舌尖上的美味!也由此,了解淳化,爱上淳化,走近淳化!

共 4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的先人司马迁老先生在他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说过:“民以食为天。”事实也是如此。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类支撑我们身体的食物。食物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第一要素。为此,我们见识到许多有关食物的句子:“生活中的美好,常常是美食的滋味带给我的。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美食。”还有人说:“热爱美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如果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美食家。今天罗婷老师的这篇随笔《淳化饸饹》就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家乡淳化的饸饹美食以及饸饹的美食文化。原以为饸饹不过是地方上的一个普通小吃而已,通过罗婷老师的这篇文章,才对饹饹这种面食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无论是种植、面食的工序,油温、还是调料的配置都颇有讲究,并且这种饸饹竟然还是当地红白事的一个不可缺的重要程序。可见淳化的饸饹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影响之大。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种美食、小吃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即使终其一生也未可如愿尝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在罗婷老师家乡的淳化饸饹,已经走出家乡,走向了全国,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有幸一饱口福。一篇精彩的随笔。感谢老师赐稿。推荐赏读【编辑:含笑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含笑花        2023-10-19 13:58:51
  编辑的时候就口水不断,有机会一定一饱口福。向老师问好。
位卑言轻布衣身,我以我笔写我心。
回复1 楼        文友:罗婷        2023-10-20 16:52:20
  感谢老师辛苦编辑,欢迎您有机会来陕西,一定请您饱口福!
2 楼        文友:成敏        2023-10-20 06:38:08
  在作者的笔下,把一碗特色小吃写的出神入化,热香味俱全,也把人文历史加以贯通,使这篇文章有了灵性,值得点赞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罗婷        2023-10-20 16:53:16
  谢谢老师的高度评价!欢迎您有空来陕西品尝各种美食,尤其是淳化荞面饸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